
南昌起义的队伍中,涌现出无数英勇的战士,其中不乏许多巾帼英雄,她们与男子并肩作战,毫不逊色。在这些女性英雄中,有四位特别杰出,她们不仅在宣传、救护、作战等方面表现出色,而且在激烈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因此,她们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四大女金刚”。本文的主人公,就是这“四大女金刚”之一——杨庆兰。
杨庆兰出生于1910年,来自河南信阳。年仅15岁时,家中便为她安排了婚事,嫁给一个她从未见过面的男人。在那个时代,包办婚姻十分普遍,许多女子只能默默接受父母的安排。然而,杨庆兰不愿任由命运摆布她的一生。一个深夜,当父母熟睡时,她悄悄地收拾好行李,轻声溜出了家门,踏上了逃离束缚的道路。
展开剩余85%经过几番周折,杨庆兰最终来到了湖北武汉,并在这里扎根。在武汉,她不畏艰辛,刻苦学习各种文化和军事知识,最终报考了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这是黄埔军校的武汉分校。她的努力没有白费,顺利通过了入学考试,并成为学校女生队的一员。
“女生队”是武汉分校的新创举,当时极少有女性参与军事教育,而女生队的成立,让她们也有了学习军事的机会。杨庆兰在这里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习了包括带兵作战、救护伤员等课程,同时也参与了各类政治文化的学习,逐步成长为一名勇敢的女战士。
杨庆兰的世界观因这段学习经历而发生了变化。她自幼目睹贫困家庭的困苦,深知穷人连温饱都难以解决,而富人却可以随意享受美食。在进入女生队后,她首次接触到红色思想,这种思想深深地打动了她。她也渴望创造一个人人平等、无阶级压迫的社会。1927年,杨庆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投身革命事业。
同年,随着大革命的低谷到来,武汉分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最终不得不解散。在离开学校之前,党支部书记曾对她说:“我们随时可能有行动,做好准备。”杨庆兰铭记在心,回到住处后,便整理好行李,等待着组织的指令。很快,任务来了——她和其他同志一同南下前往南昌,参与起义。
她与一群满怀热血的年轻同志踏上了前往南昌的征途。虽然他们一度因信息变化未能及时赶上起义部队,但在长江边上的船上,围绕是否继续前行产生了激烈争执。部分人主张回家,认为与其继续冒险,不如早早回去,而另一些人则坚决主张坚持到底。杨庆兰坚定地表态:“革命从来不是轻松的事,既然选择了革命,就不能半途而废。”她的坚定立场让“回家派”无法再继续坚持,最终船只重新启航,向南昌进发。
他们终于追上了南昌起义的队伍,并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队,杨庆兰被安排进入20军第3师,负责宣传工作。她当时仅17岁,但已经是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在那时,南昌起义的队伍正面临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战斗异常艰苦。由于装备差距,我军常常处于劣势,但杨庆兰不仅勇敢负责宣传,还参与了伤员的救护工作。
她身材高大结实,面对敌人的枪炮毫不畏惧,经常穿梭在战火中抢救伤员。她不仅是个优秀的宣传员,而且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她绘制的宣传画既生动有趣,又直观明了,战友们称她为“全能女战士”。在起义队伍中,还有三位其他杰出的女性战士,她们无一不是十项全能,因而“四大女金刚”的名号在战士间传开了。
杨庆兰听到自己被选为“四大女金刚之一”时,既感到惊讶又自豪。这不仅是对她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战友们对她坚强意志的认可。
不久后,20军第3师进入会昌,并与国军展开激烈交火。指挥国军的正是钱大钧,他接到命令前来“围剿”红军。敌军火力猛烈,而我军的战斗意志也同样坚定。在这场殊死搏斗中,杨庆兰毫不犹豫地穿梭于战场与后方之间,快速救治重伤员,并将他们送往后方。
一天傍晚,战斗逐渐平息,杨庆兰发现一名躺在草丛中的人影,她赶紧跑过去。原来是陈赓,20军第3师6团1营营长,他在冲锋时受了重伤。杨庆兰二话不说背起他,艰难地穿越崎岖的山路,朝着安全的方向走去。虽然她体力已接近极限,但依然坚持前行,最终在天黑前赶上了自己的同志。
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陈赓被放到担架上,而杨庆兰也因过度劳累而晕倒在地。她醒来时,已是第二天中午。此时,杨庆兰得知陈赓当时为什么没有穿军服。原来,在撤退时,陈赓亲自指挥1营突袭敌军,成功攻占敌人的三个阵地,但因过于深入敌阵,他的部队被四面夹击,弹药告急。为避免被敌军发现,陈赓脱下了军服,装作死去,最终被杨庆兰救出。
在随后的日子里,杨庆兰和陈赓并未再有太多交集。陈赓继续屡建战功,杨庆兰也在各地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直到建国后,杨庆兰定居北京,才再次与陈赓重逢。这时,陈赓已经是开国大将。陈赓特意前来拜访杨庆兰,感激地向她表达了深深的谢意。杨庆兰却笑着回答:“不用谢,那都是我该做的。”
正是因为有无数像杨庆兰一样坚定信念、勇敢无畏的革命先烈,我们才能过上今天的幸福和平生活。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英勇与奉献,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发布于:天津市杠杆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