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泰国军方的官方报纸传出了个大消息,泰国内阁已经批准了继续采购中国的S-26T潜艇,且还打算再买两艘。也就是说,历时超过1200天的中泰潜艇合作终于迎来了新希望。
回到2015年,泰国海军开启了东南亚最大规模的潜艇采购行动,旨在打造覆盖安达曼海和泰国湾的水下安全屏障。
经过三年技术比对,2017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S-26T潜艇以360亿泰铢(大概71亿人民币)中标,这也是泰国海军60年来第一款潜艇采购计划,合同当时规定使用德国MTU3化柴油发动机。
谁也没料到,到了2019年,欧盟以“对华军事技术出口限制”为由,禁止德国把那台发动机出口出去,结果供应链一下子被切断,整个项目也一时陷入停滞状态。
泰国海军最开始态度挺坚决,坚决认为“非MTU不买”,甚至直接拒绝了中国方面提出的CHD620国产发动机替代方案,这一僵持就持续了差不多四年,直到2024年5月才出现转机——经过多次技术验证后,行业确认CHD620发动机性能达标,然后在6月双方完成了合同修订,不仅恢复了采购,还把原本计划的3艘舰增加到5艘。
泰国态度的彻底转变,起因就是CHD620发动机经过实战测试后得到了认可。作为S-26T的姊妹潜艇型号,巴基斯坦海军的S-26P型潜艇自2023年服役以来,已经累计进行了超过2000小时的水下航行试验,维护周期也达到了4800小时。
在2025年5月举行的“海洋卫士-3”联合演习中,巴基斯坦潜艇还顺利完成了对印度航母战斗群的饱和攻击演练,可靠性真的是经过实实在在的考验。
这会儿,东南亚水下装备竞争压力挺大,泰国可真是“等不起”了:越南海军的6艘基洛级潜艇都已经具备作战能力,俱乐部-S反舰导弹的射程可覆盖泰国湾整个区域;缅甸也通过引进印度的二手基洛级潜艇,在孟加拉湾方向形成了新的威胁。
经济方面的考虑也变得格外重要,泰国不能忽视。根据2017年的合同,泰国已经预付了首艘潜艇大约30%的费用,也就是大概40.5亿泰铢,如果要终止合作,违约金肯定是个不小的数目。
更关键的是呢,中国提出的“农产品抵偿”方案没有备选方案——泰国每年可以向中国出口20万吨大米和10万吨橡胶,用来抵付大约30%的采购金额,这跟中泰铁路“用大米换高铁”的做法形成了战略上的呼应,对于依赖农产品出口的泰国来说,真是至关重要。
泰国内部的政治角力也让这个项目一波三折:2023年,亲美派掌管的国防部曾试图把采购目标改成德国的212A型潜艇,结果海军高层坚决反对,直说“更换供应商至少得耽误5年,我们等不起”。
经过军方不断的游说,苏丁・克兰颂新任国防部长终于批准了这个项目恢复,他还特别强调了“海军的专业判断应该受到尊重”。
要不是我们的潜艇技术底子扎实,这次合作也没法顺利搞定。
S-26T采用水滴状的艇体设计,装上AIP系统后能持续潜航21天,配备6个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不光能发射鱼-6这种重型鱼雷,还兼容CM-708UNA潜射反舰导弹,打击水面舰艇的距离达128公里。
更让人放心的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承诺为CHD620发动机提供长达20年的免费保修服务,还配备了全任务训练模拟器,这一安排让泰国海军的整个使用期间成本减少了大概40%。
像这样“技术加服务”的组合策略呢,正悄悄改变着东南亚的军贸格局,比如印尼国防部最近已经跟中方有了接触,打算看看买S-26T的可能性;而马来西亚海军嘛,也打算把他们现有的法国鲉鱼级潜艇的动力系统升级成CHD620。《简氏防务周刊》还评论说:“中国正逐步重塑这一地区的军事平衡。”
从项目搁置到增加采购,中泰潜艇合作的转变,反映出东南亚国家自主制定战略的意识逐渐觉醒。
西方武器出口带有政治条件的时候,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军贸原则,这一态度特别有吸引力。泰国军方白皮书里还特别提到,“选择中国装备,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自主决定”。
按部就班,第一艘S-26T潜艇在合同修改完毕后会逐步交付到位,到了那时候,泰国海军就会重新进入“潜艇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的军工业也在印度洋-太平洋战略要地上,写下了又一段重要的历史篇章。
杠杆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