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报新闻记者 周凌峰 济南报道
金秋十月的泉城济南,因一场聚焦“人才”与“创新”的盛会更显活力。
作为第四届儒商大会11场“双招双引”活动之一,“新质生产力驱动山东高质量发展暨引才汇智 聚创齐鲁——校友经济赋能山东产业发展”活动于10月30日同步召开。
这场活动以“融入山东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大局”为核心,将山东大学的智力优势与全球校友的资源势能深度绑定,为山东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了强劲动能,也勾勒出校地共生、校友聚力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以平台筑基,架起全球引才与校地协同的“连心桥”
活动现场,一系列标志性平台的落地与启动,成为山东打通“人才—创新—产业”链路的关键一步。
山东大学联合华鲁集团、香港人才集团共建的“山东国际人才工作站(山东大学香港研究院)”正式启航,精准链接全球人才与创新要素,与山东省前期建设的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形成合力,为山东引入高层次人才与优质成果搭建了国际化通道。
而济南市委人才办、山东人才集团与山东大学共建的“济南国际人才港”,则打造了集人才引进、项目孵化、成果转化、政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让全球人才资源在济南乃至山东的配置中更具效率。
更令人瞩目的是“山东大学全球校友齐鲁行”活动的启动。这项战略举措以全球山东大学校友为纽带,将校友的智力优势、产业资源与山东各地市的发展禀赋精准对接。
从高端装备到生物医药,从新材料到人工智能,校友资源与山东重点产业的“双向奔赴”,让“校友引力”切实转化为“发展推力”。
通过科技转化,让“实验室成果”长成“产业新动能”
“把‘纸上成果’转化为‘地上项目’”,是活动第二阶段的核心议题,而山东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正是这一目标的鲜活注脚。
据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兼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文龙介绍,学校目前保有1.5万项专利,近两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超千项,总合同额达4.5亿元,其中六成以上成果落地山东本土;仅千万级转化项目就有20余项,李术才院士团队的“空天地一体化地质探测技术”以1.25亿元与山东高速达成合作,成为校地科技协同的标杆。
在转化模式上,山东大学探索出“科学家+工程师”的协同路径。通过与山东高速共建齐鲁交通学院、与山东能源集团联合成立未来技术学院、与浪潮集团组建人工智能学院,将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与企业的产业需求深度耦合。
这种“需求导向”的转化机制,不仅让大尺寸碳化硅制备、隧道灾难防控等“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更孵化出22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出山大地维、欧玛软件、山大电力等3家A股上市公司,为山东产业升级提供了“硬核”支撑。
校友聚力,从“山东大学基因”到“山东动能”的价值传递
活动中,两位杰出山东大学校友的分享,揭示了校友资源赋能山东发展的深层逻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专业1980级校友马大为,将自己深耕20余年的偶联反应催化剂技术带向山东产业一线,不仅为罗欣药业的新药“替戈拉生”提供经济化生产方案,还计划与山东滨化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让“实验室技术”真正服务于山东产业的转型升级。
山大经济专业1981级校友郝书辰则从战略层面提出建议。推动校友科学家与母校协同攻关,聚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实现原创突破;推动校友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精准对接,推动更多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山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这些建议背后,是山东大学校友“反哺山东”的共识。
用政策护航,以“最优生态”留住“最强大脑”
让人才与校友“愿来、能留、成业”,离不开政策的坚实保障。
活动现场,济南、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滨州等地的“双招双引”政策集中亮相,形成了覆盖人才、项目、产业的 “全链条” 支持体系。
济南的“校友经济20条”尤为亮眼:对开发区新引进的校友企业,给予20万元补贴;设立“海右伯乐奖”奖励引才者,发放“泉城校友卡”提供公交地铁免费、景区免票等福利,更有最高100万元购房补贴、20项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让“济南成为校友成就梦想的福地”。
淄博的“一事一议”引才计划,对顶尖创业人才及团队最高给予5000万元支持;德州对顶尖人才项目提供最高6000万元综合补助;滨州为博士、硕士分别提供每月5000元、2000元生活补贴…… 这些政策各具特色却目标一致:以“真金白银”和“贴心服务”构建最优人才生态。
从平台搭建到科技转化,从校友聚力到政策护航,这场活动清晰展现了山东激活“人才优势”与“校友力量”的路径。
当山东大学的“智慧基因”与全球校友的“资源势能”在齐鲁大地相遇,当“四链融合”的发展大局与“校地共生”的实践路径同频共振,山东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正被一笔笔绘就。
杠杆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