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89】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溏,小便自利者,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我们有三个处方治疗风湿、痛风,均在《伤寒论》。“伤寒八九日”,照理说八九天,一候已过,过了六七天就应该好了,病人有“风湿相搏……不呕”。“不呕”就是病没有在少阳,少阳才有恶心。也“不渴”,说明病也没有在阳明。不在阳明也不在少阳,脉是浮的,但是是虚的,也不在太阳,代表没有表证了,而脉是“浮”而且是“涩”的,“涩”是湿的一个脉,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去皮,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看桂枝附子汤方。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这个像桂枝汤,只少了一个白芍。把白芍拿掉变成炮附子,就是桂枝附子汤。桂枝汤是用在太阳中风有表证的时候,现在病人表证没有了,他是全身关节痛,翻身都不能翻,一摸脉又是浮的,但是涩脉,张仲景的意思就是说这种人“素有湿”,本身就有很多湿。过去《黄帝内经》说“湿伤于下”,比如久坐湿地或住的房子比较潮湿,湿是从脚下面开始伤害到人体的。现在人呢?比如在冷气间里面待久了,你工作很辛劳,该流汗又没有流汗,空气很冷把表束到了,你在室内又常常走来走去很辛苦,因为身体里面很热,动来动去,汗流了很多。汗出来是从身体的肠胃一直经过三焦系统走到皮肤表面,毛孔应该要打开流汗,可是冷气开得很好、办公环境很舒畅汗又出不去,想要回来,第一个它回不来——汗走出去不会走原路回来的,就停在皮肤表面上。刚开始停在皮肤表面上,日积月累,汗水慢慢累积在肌肉关节里面就是风湿相搏,湿就这样来的。风湿相搏,如果病人本身素有湿,你用汤剂开下去,发表的时候湿还在那边。因为桂枝汤里有桂枝、白芍,麻黄汤里面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葛根汤里面是桂枝汤加麻黄、葛根,都没有用到祛湿的药。所以病人的表证去掉,但是湿不会去掉。张仲景开第一个治疗风湿的药就是桂枝附子汤。解读炮附子的时候,炮附子是祛寒,桂枝是祛风,这两个不太一样。当使用桂枝附子汤的时候,他是有风有寒。风的意思就是说在全身到处游走,所以这种风湿不能转侧,但是他的风湿并不是偏重于只在一个关节,不会只在一个地方,永远霸在一个地方,肌肉也有。你问病人是左肩膀痛吗?压压他,他说不是呀,是右肩膀痛。你去压他右肩膀,他又说“不是,不是”,又说是另一个地方痛,你说这病人找麻烦?其实不是——风的定义就是到处游走。所以当我们遇到痛是到处游走的时候,第一个就要想到的是桂枝。中医是辨证论治,只要看到到处游走性的痛,就是桂枝。而遇到寒时我们用炮附子祛寒。一般来说,只要有痛,大部分都有寒,所以如果你开处方只是开个止痛药,效果不会很好。如果开炮附子,附子很凶啊,附子祛寒的力量很强。所以从这里又解读到一件事情:张仲景在汉朝的时候就知道,这个痛不是发炎而来的(发炎而来的痛用黄芩、黄连、大黄就能解决掉),他认为这个痛是寒堵到。本来我们身上是很热的,热随水一直不断地循环上去,再循环回来,一直循环。当一个地方有寒,寒水冻在这个地方,水过不去了,就慢慢在这边累积,当累积在这边越来越大,这时就会产生痛,因为有寒在这边,挡到去路,所以痛是压力造成的,并不是从发炎产生痛,这种现象在张仲景当时就了解了,所以他治疗痛的时候是开炮附子。“老师,炮附子那么热有没有错?”其实炮附子一下去就好。怎么证明?很简单!牙齿如果肿起来,牙龈肿起来,你去看牙医,牙医说要做根管治疗。根管治疗时,他看你牙齿发炎了,在你牙龈上打个洞,一打洞穿孔,脓就出来,当脓一露出来以后,压力减轻掉了,此时痛就去掉了,所以压力减轻时痛就去掉了,可是炎症还在那边,所以牙医让你一个礼拜以后回去换抗生素,或换什么东西在里面消炎,所以你很明确地知道痛是来自压力,而不是来自炎症。炮附子是无所不入,很凶悍,一吃下去到处跑,把寒去掉。寒去掉以后,堵塞住的地方的寒就突然蒸化掉了,结果全身水的循环回来了,水循环一回来,痛就跑掉了。所以桂枝跟附子用在一起的时候,全身的肌肉痛、不能转侧,一剂下去就通了。如果你忘掉了,只开桂枝跟炮附子,生姜甘草大枣你忘了开,那就叫桂附汤——我们有术附汤,你自己创新了桂附汤,一下去,痛是去掉了,但是他便秘。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把津液补回去。所以经方在治病的时候,中医好像大禹在治水。西医是验血,出验血报告,所以你拿着验血报告去开中药是鸡同鸭讲!不能这样开的——我们是治水,他们是验血。西医报告可以用,但只是做参考,不能按“我血糖高”,这个药专门治血糖高,不能这样处方的。所以要知道经方使用的方式。桂枝附子汤这五味药,用“水六升来煮取两升(六碗水煮成两碗)”,把渣去掉,分温三服,就是早中晚吃。剂量里面,桂枝四两,附子三枚,很重,这个处方里最重的是附子。这样讲好了:如果桂枝四两当成四钱,附子用的是一两二钱。我们处方是什么?我告诉诸位:桂枝附子汤,炮附子是君,炮附子我平常开的是五钱,桂枝是两钱,其它生姜甘草大枣,生姜两片,炙甘草两钱,红枣 十枚,我常常选用十枚,因为简单易记,把它打扁了。有的人说红枣三钱、五钱,无所谓,没必要计较,哪能计较红枣几颗也要去算?当中医不需要那么龟毛,因为我们用的是食物。但是如果用的是化学的毒,你就要计较了。或者中药甘遂、芫花、大戟,你就要计较,因为那是很凶悍的药。红枣多一颗少一颗实在不用去计较,十枚、十二枚都可以,十五枚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桂枝和炮附子的剂量。我们知道他这个痛是来自寒,炮附子很快,炮附子走表,全身像扫描一样一下就过去了,像解毒程式一样,没有一丝会漏掉。这是处方的方义在这里。张仲景说,如果这个人“大便很溏,小便自利”,什么意思?就是说他本身是“素有湿”的人,他已经在排湿了,因为湿太盛了,他这个湿还可以自己出来,不用吃药也可以自己出来,大便会溏、粘稠的,小便很顺,一直在排小便,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桂枝了,直接用白术和炮附子,我们看后面的处方。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方白朮四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 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尔,法当加桂枝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也。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实际上是用白术、附子。我们把桂枝汤的桂枝、白芍拿掉变成术、附两味药。附子是祛寒的,白术是祛湿的。当病人已经有下利、小便利的时候,我们知道病人仅有寒、湿,没有风证。如果风、寒、湿都有,《金匮要略》里讲“风、寒、湿”,就桂枝、附子、白术同用。这个人又有湿,肌肉关节就很痛,又到处游走,今天痛那边,明天痛那边,然后又有寒,你就三种都用。这个是把桂枝拿掉,就是因为病人湿可以自己解,这时就要用白术、炮附子,剂量也是一样,会重用炮附子。炮附子五钱,白术可以用三钱。我遇到这种风湿,剂量会开的很重,为什么?因为老美体重大概是你的两倍,随便跑一个人出来都是你的两倍,他们身材很大,吃东西吃不对,身材变形,那都是有问题的。他们乱吃东西,又没有文化你知不知道?他每天在研究如何上太空,我们中国人在研究如何吃。太空重要还是人重要呢?你到太空那里还是要死掉啊,跑到太空去干嘛?还把我心里的嫦娥美梦破坏掉了,够坏。这种状况,炮附子重用,用八钱!八钱、一两是我常常开的。你说“老师,我实在很怕过量”,这是我给美国人开的剂量,给你的剂量我不会开八钱,我大概最多是五钱。如果是美国人我用八钱,八钱给老外还是刷牙漱口的。白术你用三钱,白术的剂量比炮附子的剂量要少,这样才能去全身性的游走,把这个痛去掉。五味药,六碗水煮成两碗,去滓,“分温三服”是分三次。方子说明要注意看,我特意把它弄出来:“初服,其人身如麻痹,”身如痹的原因你以为是炮附子,其实不是,而是因为湿在动,湿一动的时候会有种麻痹的现象。然后半天,再给他吃,“三服尽,其人如冒状”,不要怪,就是附子和白术走在皮内逐水气,水气还没有清出来。就是因为术附在赶水气,白术祛湿,附子祛寒,水气就是寒湿在里面。我们怕它太干,才有后面的炙甘草、生姜、红枣在里面。如果还有“冒状”这个情形,这时把桂枝加回去没有关系,因为它在游走,只要一游走,你把桂枝放回去。你说“这样很麻烦,万一处方处错了,干脆一开始就是桂枝白术附子加进去。”可以,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不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是希望一剂就把它去掉,有时实在很忙分不清楚,干脆就开在里面了,无所谓,不会有事的。这是介绍的风湿在肌肉、在关节上面的处方。这个吃下去,一剂下去头就开始昏了,全身开始麻、昏,你以为是附子中毒,不是,根本就不是附子中毒。大家解读到这里,你看张仲景这里用三枚附子,不了解会吓死人了,会说这一定是中附子之毒,它不是,原因很清楚。所以说《胎胪药录》里面一定常常在使用炮附子、生附子,用得很多,大家不要担心。炮附子有炮附子的功能,生附子有生附子的功能,两个不一样。你不能说不用,这样不好。积表在全身周围的时候,一定会使用炮附子,不是使用生附子。该用炮附用炮附,该用生附用生附。这种头昏是中医讲的“中病”,“药不暝眩疾弗瘳!”吃下去,力量到了的时候,病人会开始产生瞑眩的现象。所以我有时开白虎汤,我开的绝对不是白猫,是白虎,一剂下去他就头昏了。有时候大承气汤一开下去也头昏,有时还昏半天。昏了以后病人很不舒服,有时打电话来问,我们就常常在柜台上放个牌子告诉病人。因为我常常开,一开之后十个里面有八个都头昏。只要对证,一下去就头昏。这是桂枝附子汤如何使用。附倪师注解《伤寒论》中该条辨下的内容:从这条开始连续三个方子是伤寒论里面治疗风湿关节炎的方子。 “伤寒八九日”,八九天了应该传少阳或阳明了,结果没有传经。“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滤过性病毒本来要进入少阳或阳明的,结果被湿挡到了,所以风湿的人刚开始得到感冒的时候,全身关节很痛,不能转身。又“不呕”,没有进入少阳,“不渴”,没有进入阳明,所以没有传经。可是也没排出去,病人的“脉浮虚而涩者”,“浮”代表风、“涩”代表湿,涩的脉就像葱一样,压下去扁扁的中间空的,这是脉证。肌肉关节很酸痛,很紧,翻个身都没有力气,病人还有表证,还兼了风湿,就用“桂枝附子汤”;如果“大便溏”,大便稀稀黏黏的,代表湿。脾主湿,当湿很盛的时候,脾脏功能不好。脾主运化,肠子蠕动仰赖脾脏,一旦脾湿过盛,湿就渗到肠子里面去了,结果大便出来就黏答答的。同样的,开给病人去湿的药的时候,病人的大便就应该是黏答答的。“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汤”主之。这种风湿关节炎,现在人如果体质素有中湿,在劳动以后,又吹冷气导致不能出汗,就容易发生。桂枝附子汤方与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方(见上):桂枝附子汤和去桂枝加白朮汤同样有生姜、炙甘草、大枣,其余的桂枝附子汤有桂枝和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汤有白朮和附子。桂枝附子汤是用在病人有伤寒表证兼有湿证的时候用,所以他浑身关节痛,这时候用桂枝去风,靠附子去湿,附子行走速度很快;如果病人没有表证,只是全身关节酸痛,没有浮脉,就没有表证,大便比较稀,小便很正常,就是湿往大肠走了,这就是脾脏太湿了,肠子的黏液很多是从脾来的,湿很盛的时候,就顺着肠壁出来了,和小便没关系,所以不管排尿系统,管肠就好了,这时候用白朮,因为白朮专门去脾湿的,如果这药没有加附子的话,就光把脾脏的湿去掉了,不能去掉关节的湿,因为附子走表,附子把白朮带到四肢关节,把四肢关节的湿去掉。初服其人身如痹,刚开始服的时候,全身关节麻痹,因为附子走表,半日许,差不多十二小时以后再吃一碗,其人如“冒状”,头有昏眩的现象,“勿怪”;此以附子、朮并走皮内”。不用生姜、甘草、大枣,光用附子、白朮就是“朮附汤”,“朮附汤”是发脓急救用的,把身体里面的脓疮发出来的,现在加生姜、甘草、大枣,就是让它从脾脏到肌肉到关节,脾主四肢,顺着脾经走到关节里面把湿去掉。如果“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尔”,因为水气还没有办法完全去,所以附子在皮肤上走的时候,慢慢吸收水气,病人会头昏,“当加桂枝四两,此本一方两法也。”可以加桂枝,加不加都可以,这是一个处方、两个方法;一般性的风湿就可以用这二个方子,有表证的用“桂枝附子汤”,没表证的用“白朮附子汤”。第三个方子就是治疗“痛风”。【3.190】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两 桂枝四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诸位学会第 190 条这个处方后,从此痛风对你来说就是一片蛋糕,很简单。“风湿相搏”,这是“骨节烦疼”!“掣痛”,非常的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碰都不能碰。“汗出”,碰到病人流汗出来,不是说这个病会汗出,是痛到流汗。“短气”是因为很痛,痛到受不了。“小便不利……甘草附子汤主之”。这个现象就是现在的痛风。痛风的时候,诸位看那皮肤表面上红红的、肿肿的,摸上去都烫,一碰病人都大叫,“老师,他这很烫,摸上去都烫!病人都大叫,是热,你怎么会认为是寒?”实际上里面是寒的,一定要用热药。用甘草附子汤。什么是甘草附子汤?看这个方剂:炮附子两枚,破开。白术、桂枝。剂量很重要,炮附子八钱,桂枝六钱,白术三钱。白术的剂量最小,接下来是桂枝,最重是炮附,炮附是用了两枚。桂枝跟炮附子等量都可以,但还是炮附子加重。炮附子是祛寒,桂枝祛风,白术祛湿。三味药不多不少,各有各的功能,怕不能合在一起,所以加了炙甘草下去,因为药性不一样,炙甘草在里面有缓和的作用,同时有强心的作用,同时也好吃一点,味甜嘛。甘草附子汤是经方里最有名的治痛风的处方,一剂就知。你如果开出炮附子两片,白术是三分、五分,桂枝太热,改用五分、八分,这不叫做甘草附子汤。病人吃下去了牙齿不痛了,牙龈不痛了,因为药力只到那里,其它肌肉还是照痛,这剂量太轻了,只能刷牙漱口用,所以不是方子不对,而是处方剂量不够!诸位相信我,痛风发作的时候,病人是随便你的,只要把他治好,再难吃的药他都吃,你开下去绝对不会有事的,一定要开上面正确的剂量。外面是很热很痛、红肿,里面是寒湿,你看患处那么红肿,开寒凉的药下去,一点用都没有,越开越痛。这个时候方子要大剂的用,不要怕,你治过一次就知道了,痛风的病人会很感谢你。这个药很好玩,以前患者痛风常常发作,一个月发作两次,吃了你的药以后,第一次吃完痛去掉了,以后变成一个月发作一次,然后再来痛的时候再吃你的药,变成两个月发作一次,然后三个月再发作一次,再然后一年发作一次,等到他都不发作时,叫他每天喝火锅汤下去他都不痛,不痛就代表好了,也不用去医院测尿酸如何,不需要!火锅汤喝下去都没有痛,代表绝对没有尿酸过高,也没有痛风。火锅汤一喝下去开始痛,很灵的,有多少的精华在里面,一喝下去马上就痛,那就是有痛风,所以喝了火锅汤没有事代表痛风完全去掉了。我们有很多治证的同时,有验证的方式,如果你要到医院抽血,抽血万一那针管是公用的(当然不会了),万一传上艾滋,或在检验房里遇到空气里面的 SARS,刚好在医院封院之前,你在里面验血看看有没有痛风,结果你被封在里面,诸如此类的状况,很倒霉的,喝水都会倒霉。所以你不用去,你自己可以检验痛不痛风,火锅汤一喝下去:“哎呦,脚又痛了”,没关系,家里甘草附子汤已经准备好了,就是预防用的,你自己可以自我侦测。你放心,喝火锅汤大不了痛风一下,不会死人的,你有没有听过喝火锅汤死掉的?没有听过。所以,你在家里可以先煮好甘草附子汤,再去试看看有没有,这是常识。不要发病的时候痛得要死再一跛一跛地去买药,这是笨蛋。教给你这样做还脑筋不清楚。这个处方非常好用,几乎没有一个不好,我们用的很多。煮的方法:一天吃三次,“初服者微汗则解”,大家记得:“微汗”是个很奥妙的字,病人感觉有流汗,摸上去好像湿湿答答的,但是又没有大汗,这是最好的。这就像那个武林高手、武林第一剑手,刀子一砍下去,衣服砍破,皮不破,把病去掉又不伤到身体,这是最高的阶段。“能食,汗止而复烦者”,就是如果一服以后好很多了,病人开始吃东西了,也不烦躁了。之后又来一点痛,第二碗下去的时候就不要像第一碗喝那么多,因为病已经去了很多了,你再加重……比如第一次喝一升就是一碗,第二次五六合,可能只有半碗而已,不要喝一升,减量喝,“恐一升过多者”,就是喝半碗,慢慢减量下来。你看这个药强不强?吃完就晓得效果如何,但是记得我讲过的,剂量一定要对,手不能软。当然你遇到情敌,刚好你们两个男的在追一个女的,那个男人在发痛风,你给他三分、两分、五分。表面对他好一点,他一直痛在那边,然后为了表示自己很大方,买个黑森林蛋糕跟巧克力送给他吃,那是恨死他了。我们介绍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我们的案例很多,我会把案例带过来,然后告诉诸位如何去查病因,如何去治疗,治好以后饮食习惯如何改,生活环境如何改,这才会真正把病断根。附倪师注解《伤寒论》中该条辨下的部分内容:桂枝重用,譬如桂枝四钱,其它全部都用二钱。桂枝去风,白朮去湿,靠附子带到皮肤表面去。光这三味的时候,跑得最快的是桂枝。因为桂枝去风的力量很强,湿比较慢,所以如果没有加甘草,风去了,湿还留在关节里面,所以桂枝四,炙甘草二,附子二,白朮二,如果是胖子,桂枝可以用到六钱。为什么会有风湿相搏?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脏运转不是很好的时候,湿会停下来。如果湿停在上焦,当得到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的时候,又刚好下利,就变成结胸了。因为工作环境的关系,湿停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湿停在肌肉,有的人湿停在关节,虽然看起来表面有红肿,其实里面是寒湿。膝盖风湿,下针“膝五针”,扎完针后摸摸脉,如果没有表证就是“白朮附子汤”。如果是痛风,风吹得很难过,不可以碰,用衣服盖着比较好,整个红肿的,这是标准的痛风,扎针“开四关”、“合谷”、“太冲”、“大杼”。骨会大杼,“脾俞”脾主四肢主肌肉,“肾俞”把湿从小便利出来,“曲池”、“膝五针”,全身差不多都好了,再开“甘草附子汤”吃。《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骨节烦疼,不得屈伸、上冲,汗出,恶寒,小便不利者。日三服,一天吃三次,初服得微汗则解,刚开始服的时候,会得微汗,一层黏黏的汗,那是湿不是好的津液,恐一升多者,可以分五六次吃,二小时吃一次,或三小时吃一次,看病况而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杠杆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